《三礼图集注》
分类:卷十九 器用 浏览量:
【原文】
礼书所载黄彝①,乃画人目为饰,谓之“黄目”。予游关中,得古铜黄彝,殊不然。其刻画甚繁,大体似缪篆②,又如栏盾间所画回波曲水之文,中间有二目,如大弹丸突起,煌煌然,所谓黄目也。视其文,仿佛有牙角口吻之象。或谓黄目乃自是一物。又予昔年在姑熟王敦城下土中得一铜钲③,刻其底曰“诸葛士全茖鸣钲”。茖即古落字也,此部落之落。士全,部将名耳。钲中间铸一物,有角,羊头,其身亦如篆文,如今时术土所画符,傍有两字,乃大篆“飞廉”字,篆文亦古怪,则钲间所图,盖飞廉也。飞廉,神兽之名。淮南转运使韩持正亦有一钲④,所图飞廉及篆字与此亦同,以此验之,则黄目疑亦是一物。飞廉之类,其形状如字非字,如画非画,恐古人别有深理。大底先王之器,皆不苟为,昔夏后铸鼎以知神奸⑤,殆亦此类,恨未能深究其理,必有所谓。或曰:“《礼图》罇彝,皆以木为之,未闻用铜者。”此亦未可质,如今人得古铜罇者极多,安得言无?如《礼图》“瓮以瓦为之”,《左传》却有瑶瓮;律以竹为之,晋时舜祠下乃发得玉律。此亦无常法。如蒲、谷壁,《礼图》悉作草稼之象,今世人发古冢得蒲璧,乃刻文蓬蓬如蒲花敷时⑥;谷壁如粟粒耳,则《礼图》亦未可为据。
【注释】
①礼书:指的是宋初聂崇义奉命编写的《三礼图集注》。
②缪篆:古时候人们使用的一种特殊的字体,笔画屈曲缠绕。此处沈括意指铜器上的纹饰比较繁缛。
③王敦:东晋大臣。
④韩持正:韩存中,字持正,今河南许昌人。
⑤昔夏后铸鼎以知神奸:传说夏后氏的首领大禹曾经铸造铜鼎,并在上面铸刻了鬼神百物,以此来让百姓知道神灵和鬼怪。
⑥刻文蓬蓬如蒲花敷时:所雕刻的花纹犹如蒲席编织的花纹铺开时那般茂密。
【翻译】
《三礼图》中所记载的黄彝,乃画上人的眼睛作为装饰,称为“黄目”。我游玩关中时,得到了一件古铜器黄彝,根本就不是这个样子的。黄彝上面雕刻的花纹非常烦琐,大体类似于缪篆,而又如同栏杆之间所绘画的回旋水波纹,中间有两只眼睛,犹如两个呈突起状的大弹丸。明亮辉耀,就是所谓的黄目。观看上面的纹饰,仿似还有牙、角、口、吻之类的物象。有人说黄目或许也是一种动物。又有我当年曾经在姑熟王敦所建造的城郭下的土中得到的一个铜钲,铜钲底部刻着“诸葛士全茖鸣钲”。“茖”便是古时候的“落”字,此处指的是部落的“落”。士全,是王敦部将的名字。铜钲的中间还雕刻着一个动物,有角,类似羊头,身体也犹如缪篆般屈曲缠绕,好像当今术士们的画符,旁边还有两个字,乃是大篆的“飞廉”,篆文也是非常古怪,那么铜钲中间所画的,应该就是飞廉了。飞廉,是神兽的名字。淮南转运使韩持正也有一块铜钲,上面所画的飞廉以及篆字,都是和这块一样的,以此得以验证,那么黄目也疑似一种动物。飞廉之类的动物,形状像字而又不是字,像画而又不是画,恐怕是古人别有用意吧。大抵先王的器物,都不是随便制成的,夏后氏的首领大禹曾经铸造铜鼎以此来让百姓知道神灵和鬼怪,大抵也是这一类的器物,最为遗憾的是如今还没有深入了解其中的道理,这其中一定是有所寓意的。有人说:“《三礼图》所绘画的罇彝,都是以木为材质的,没有听说过使用铜的。”这也无法经得起质询,比如现在的人们所得到的古铜罇已经很多了,又如何说古时没有铜制的器物呢?比如《三礼图》中的“瓮是由陶制作而成的”,《左传》中却出现了瑶瓮(玉制的瓮);律管是由竹子制成的,而晋朝时期在舜祠的发现就已经有了玉制的律管。这也是没有常规的。比如蒲璧和谷璧,《三礼图》中都是以草、庄稼来作为它们的装饰,而今世人从古墓中所发掘出来的蒲璧,所雕刻的花纹犹如蒲席编织的花纹铺开时那般茂密;谷璧上面不过只是一些排列比较紧密的凸起的犹如米粒般的圆形而已,那么《三礼图》也未可当作考察古器物的依据。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